EN
當前,我們仍處于三年轉型期最艱難的攻堅時刻,只有總結過去經驗,才能更好面向未來。要取得更好的經營成果,需要我們一起完成的工作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戰略引領,技術先行,組織驅動,破繭重生。
一、破繭重生
涅槃重生指的是遭遇了重大困難,卻能突破困境在絕境中找到更好的生存方式。我們離絕境還差幾步,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活下來了,從程度上來論,目前只能算是“破繭重生”。所謂的“繭”就是固化的、束縛自己的思維。有“破繭”之舉,必有“作繭”之人。前幾年我們整個團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存在問題,管理與組織上也有諸多漏洞,該轉變經營方式的時候不及時轉變,該在組織優化進階的時候不優化不進階,經營人才專業化程度低,研發力量投入不足,人才布局不夠,新產品迭代速度太慢……這些行為都是“作繭”動作,最后“自縛”其中,讓我們經歷了漫長且痛苦的三年。
這一年來我們在不斷“破繭”,包括取消集團管理的組織機制,打破組織內的層級體系,突破傳統治理模式,引進專業化經營人才……破繭重生,就是要瓦爾登人破除自身在管理思維上的“繭”,破除束縛自己、固化落后思想的“繭”,不斷完善我們的管理理念,提升我們組織能力,提高我們的執行效率,打造起我們各個業務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最終讓我們這三個業務板塊能夠在各自領域取得良好的成績,實現自己的組織使命。
二、戰略引領
目前,眾多的環保企業正在遭遇我們三年前轉型時遭遇的困難,至少有一半的企業可能在這一波的行業變局中死掉。讓我們痛苦的各種磨難,很多企業現在才剛開始感受。行業困境仍舊會持續一斷時間,擺脫行業發展的困境,從低谷往上走至少還需要三年。如何破局?破局的正道,就是要找準找對適應當前市場需求的企業發展戰略。
減污不一定降碳,但降碳一定減污。技術創新是環保與能源行業的核心驅動力。我們應該圍繞減污降碳來定位企業的發展戰略。環境保護產業在中國發展了五十多年,就象AI的盡頭是新能源一樣,環保的盡頭是碳減排。例如,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我們應關注太陽能、風能和儲能技術的突破,以提高發電效率和降低成本。在環保技術領域,我們應立足“碳治理,碳減排”來開發更高效的污染治理和廢物資源化技術,在滿足日益嚴格的環境法規的同時,從源頭減少碳排放,通過研發和碳治理碳減排相關的技術來參與未來50年的中國環境保護產業,這是我們企業發展由戰略來引領的考量點。
具體到三個平臺,戰略層面的關注重點如下:
1、中晶要跳出傳統環保行業的發展理念,應將戰略方向上的重點放在碳減排與碳資源化。
不管是選擇一氧化碳治理還是選擇二氧化碳減排,中晶的大方向只要調整到碳治理,“勢”就有了。一氧化碳治理除了我們的CCH技術之外,還有其他值得研究的方向,比如源頭控制一氧化碳產生的相關技術。CCH技術已經開始做大裝置的應用示范,很快就可以進入全行業推廣的階段。二氧化碳減排的空間很大,比如超低溫余熱發電。煤炭、天然氣燃燒產生的熱能往往會有大量剩余,工廠一般會安裝回收裝置,將 200℃以上的煙氣或水汽收集后發電。但像80℃以下的熱水、100℃上的煙氣,卻極難利用,只能當作“廢熱”白白排掉。像鋼鐵企業脫硫塔后大煙肉里冒出的白氣,就是這些余熱遇冷凝結形成的。如果把全國浪費的工業余熱、廢熱回收起來,每年產生的電量相當于 30個三峽工程發電總量,總量驚人(但事實上用煤或天燃氣、石油做功后的能量其最高轉化效率只有40%左右,剩下60%是通過余熱或其他渠道被排放或白浪費掉了)。阿波羅動力研究院最近研制了一款新的發動機+新的發電設備,80℃左右的溫度就會驅動這套沒備發電做功。簡單測算,一臺每小時發電1000千瓦的裝置,成本不到1200萬元,有余熱排放的中型設備如鋼廠200平燒結機可安裝10臺這樣的設備,年發電超過8000萬度,3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
中晶儲備的這項技術,將把中國帶入200千瓦至1000千瓦大功率等級的超低溫余熱回收發電全球俱樂部,并成為國際上少數幾個掌握相關核心技術的國家。中晶的戰略方向調整完成之后,就是商業模式的問題。商業模式承接戰略就是如何讓戰略落地,我們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能否借助“勢”帶來的紅利快速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二是能不能接得住“勢”帶來的機遇,為行業提供一條減碳的新路。在新的戰略引領下,中晶一定能從這一波市場大周期的殘酷現實中生存下來,而且會越來越好。
傳統環保行業的管理理念已經跟不上現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中晶已經跳升到碳治理與碳減排的新競爭平臺上來了。面對新的產業,新的競爭格局,我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框架都要改變。我們每一位中晶平臺的伙伴都要保持清醒,打起精神。遇到困境停滯時候,只要你不放棄努力,始終葆有奮斗的精神,成功一定會在前面等你。
2、賽寶搭建無線能源物聯網,其戰略重點為“發儲充一體”的綠色微電網構建。
從2022年7月1日千島湖會議上開始,賽寶是在用技術構建一張新能源的物聯網。人類文明的升級,是以一次次的擺脫“繩”“線”的束縛為標志,比如瓦特發明蒸汽機,使人類擺脫了韁繩的束縛,從而極大提升了生產力,將人類生產效率與行動速度從馬車時代的每小時30公里提高到了120公里,大大提升了人類的活動能力,拓寬了人類生產經營的活動范圍。比如無繩移動電話的出現,使人類擺脫了有線固定電話的束縛,將人的信息傳遞速度與傳遞效率提升了10000倍,而無線WiFi則從根本上帶動了AI等數字化/智慧化技術的發展,將人類從工業文明帶入智慧文明新時代。以數字化智慧化為代表的新文明階段也將迎來它新的發展階段,比如硅基生命的出現就是又一個新時代到來的標志。在硅基生命的時代,這個文明時代的人類需要擺脫的那根“繩”是什么?
無線輸送電技術將取代使用了150年的電線。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硅基生命在擺脫電線的束縛之后將成為我們人類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產力將得到根本性的解放,人類出行方式與生產方式都將徹底發生變革,人類智慧進入另外一個文明階段。
對于賽寶來說,戰略目標就是構建起一個無線能源的物聯網,用無線傳輸技術取代那根存在了150年的電線,帶來新的生產力解放。在發電端目前靠的是基于“ApolloMeMs低溫發電”的生物質發電技術、太陽能光熱與光伏發電技術,而未來,我們依靠的則是顛覆式的天空發電站技術。在兩千米以上的高空,24小時都有太陽光輻照熱,我們可以實現持續發電,然后用激光或微波實現電能的無線傳輸,從而搭建起一個無線的能源互聯網。天空發電站和無線傳輸技術的結合,讓電時時刻刻可以出現在我們的身邊,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最終實現賽寶的理念:讓電像空氣一樣自由(Electricity Free As Air)。基于此,無線設備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取能源,擺脫補能的限制條件,解決智能設備續航受限問題,甚至推動發展出新的交通運輸裝置,這張無線能源物聯網帶來的想象空間遠超我們的想象。
最近,我國在能源領域頂層設計上不斷出臺新政策,為能源領域全面放開造勢,同時我國已經積累了30年的信息化網絡基礎設施和技術,所以這一輪電力市場的放開一定還是基于“源網荷儲一體化”的能源互聯網,使能源變成一個可自由流通和交易的商品。賽寶就是要做這樣一張無線能源物聯網。
3、城康制氫產碳,其戰略方向打通綠氫綠碳綠醇生產體系。
城康誕生于一個“氫碳互換”的世界,氫作為能源屬性日益顯示出它的潛力與前景,而碳從能源屬性轉換為材料屬性,在新材料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我們瓦爾登技術集團來說,敢建電芯生產線的底氣是因為我們有新的技術方案能解決目前電化學儲能存在的諸多問題。這種勇氣其實更多是因為城康,因為城康自己有能力生產出高等級的碳納米管和石墨烯氣凝膠這兩種未來新型磁儲超導一體化電池的核心材料。依據這兩種核心材料,我們能生產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壽命超過5萬次充放的儲能電池,這是瓦爾登技術集團全面進軍儲能電池行業的底氣。
城康的產品架構是綠氫和基于綠氫的綠色甲醇,以及在生產過程中延伸出來的碳納米管和石墨烯氣凝膠。我們還會有其他更高價值的材料,比如硅碳材料,這是固態電池的負極材料。
從城市有機垃圾處置業務出發,城康逐漸走出一條“利用城市垃圾生產綠氫綠碳(CNT)”的發展新路。這是戰略在城康平臺展現出的力量,這種力量就跟天賦一樣,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2024年7月襄陽“制氫產碳”示范項目就將正式投運。隨著這條生產線的投產,城康今年及今后的發展都將非常迅猛。讓我們共同期待。
三、技術先行
作為一家以技術見長的企業,想要實現戰略引領,技術必須先行。企業想要有大的發展,必須有提前布局的技術做為支撐。有了不斷迭代的先進技術,就能應對各種內外形勢的變化,在行業內就可以走得更遠,日子就會過得越來越好。現在,無論城康和賽寶的技術和產品,還是中晶的TOT、CCH,都是技術先進、需求旺盛、市場廣闊的技術和產品。但是現在的現狀是大家都在家里守著這幾個金飯碗在要飯,走出去用這幾個金飯碗去“搶米”“換錢”的欲望并不強。中晶的文化是很包容的,秉持“人盡其才”的用人理念,維持著企業最低底線的生存,原來我們是允許這些現象存在的,但從現在開始,企業不再允許。因為瓦爾登技術集團要發展,三個業務平臺要成長,需要的是大家一起奮力向前、昂揚激情的集體力量。如果說企業沒有驅動的力量,只會走下坡路。再好的戰略、再好的技術、再好的業務都沒用,都不可能維持長期發展所需要的持續動能。
我們從2019啟動轉型開始至今,已經痛苦了4年,這其中咬牙拼搏的有兩年,進入2024年,我們漸漸能緩過口氣來了,但永遠不要忘記過去最艱難的這兩年。長夜將盡,曙光將至,再過幾個月,屬于我們的時代就要開始了。千萬不能忘記,是“技術先行”的組織發展戰略讓我們挺過了這將近四年的艱難歲月,任何時候都要相信技術的力量。
四、組織驅動
我們要從思想、文化、能力等三個方面重構組織特性。首先要對組織的思想進行重構,其次是組織的文化,第三是組織能力。組織的思想說簡單點就是組織的使命感。阿波羅團隊,大部分是西北人,他們是一群“西北戰狼”。他們身上每個人都有一股子“任何事,搞不定就不睡覺”的勁兒,我們能從他們每一個身上都感受到“只打硬仗”的精神,這就是他們這個組織的思想,也是他們這個組織的使命感。
組織的基石是文化,中晶18年歷經幾次危機,但都沒有死,有些伙伴分析說是因為中晶有核心技術,關鍵時刻總能救命于水火。我作為中晶的創始人,我的理解跟這些觀點不太一樣。我認為是中晶長期堅守的“中晶之本,唯善與愛”的文化。過去17年,不管別人欠我們多少錢,也不管欠多久,我們都沒有起訴過一個企業,當然,我們也沒有被別人起訴過。最近兩年我們一下子出來近百個訴訟,不管什么原因引發的訴訟,我們一不怪對方的無情,二不怪案件本身的無理無義,根還是出在我們自身存在的三個問題:管理無效問題,人力資源無力問題,風控體系失效問題。不怪任何一個起訴我們的人或企業,歸根結底是我們自己忘記了“中晶之本”,忘本就會受懲罰,多重都不為過!當然,始終堅持“唯善與愛”需要實力,我們應該時刻為這種實力而努力奮斗,積極為這種實力添磚加瓦,每位伙伴都這樣做,我們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組織有使命感,組織有文化底蘊,組織能力得以完善提高,組織驅動的底座就會非常扎實。
作為一個持續向前、有活力、有使命感、有自驅力,能夠源源不斷地輸出先進技術和產品的組織,更應該充滿朝氣、信心滿滿地完成自我革新,帶著新理念新方法出發,各盡其責,攜手奮斗,勇毅向前。為了實現我國“雙碳”戰略,為了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我們一定能夠破繭化蝶,使命必達。